2025年秋冬季健康风险提示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秋冬季天气转凉,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等疾病传播风险上升,2025年秋冬季我省需关注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和疟疾等。
一、流感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可导致高热、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主要建议:
(一)疫苗接种是最有效手段:推荐6月龄以上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应在流行季前完成接种。
(二)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并使用七步洗手法,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完全遮住口鼻,使用后纸巾应妥善丢弃。
(三)减少传播风险: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密闭场所,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出现症状立即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学上班。
(四)改善居家卫生:定期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对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进行日常清洁消毒。
(五)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均衡营养,适量补充维生素,坚持适度锻炼,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等。
主要建议:
(一)科学佩戴口罩:在医疗机构、密闭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规范佩戴口罩,建议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的口罩。
(二)加强手部卫生: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或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鼻、口。
(三)保持社交距离:疾病流行期间,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室内场所保持良好通风。
(四)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居家观察,必要时进行核酸检测,如症状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
主要建议:
(一)加强个人卫生:不共用个人物品,教导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特别是在进食前、如厕后和接触公共物品后。
(二)物品清洁消毒:对玩具、餐具、毛巾等儿童常用物品进行定期消毒,餐具需彻底清洗后煮沸或用消毒柜消毒,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卫生。
(三)减少聚集暴露: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佳的公共场所,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直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交叉感染。
(四)集体单位防控:托幼机构应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加强对场所和物品的消毒。
四、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易在集体单位暴发。主要症状为呕吐、腹泻、腹痛、恶心等,症状突发且传染性强。
主要建议:
(一)严格饮食卫生:不饮用生水,食物应彻底煮熟,特别是贝类等海产品,生熟食品分开处理和存放。
(二)规范手部清洁: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洗手,特别是在如厕后、进食前和准备食物前。
(三)规范处理污染物:使用含氯消毒剂对呕吐物、腹泻物进行覆盖消毒,清理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四)患病期间隔离:患者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避免为他人准备食物或照顾他人。
(五)做好清洁消毒:酒精对诺如病毒无效,用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擦桌面、马桶、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 =
五、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周期性发冷、高热、大汗,伴随头痛、肌肉酸痛等,极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等疾病。
主要建议:
(一)做好防蚊措施:在疟疾流行区工作或生活时,尽量避免在黄昏至黎明蚊虫活动高峰期外出。如外出,应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住所安装纱门和纱窗,睡觉时使用蚊帐。
(二)做好旅行防护:出国前,应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情况,可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或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获取咨询建议,做好防护用品准备。在旅行期间如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
(三)及时诊断治疗:从疟疾流行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防止重症发生。
(四)配合公共卫生措施:遵守出入境检疫规定,配合疾控部门开展媒介监测和防控工作。
作者:健康教育所 马丽娜、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 彭雨霜
审核:健康教育所 朱红、 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中心 杨芳



鄂公网安备4201110200489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