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
为及时掌握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防控对策和实施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了解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和流行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流行趋势进行研判。
(二)发现血吸虫病疫情及潜在传播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三)科学评价血吸虫病防治效果,为制定、完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
(一)常规监测。
1.病例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血吸虫病病例,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向相应单位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包括血吸虫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机构,下同)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个案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有专人负责每日浏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发现本辖区报告的血吸虫病病例后,应当立即与报告单位联系,对报告病例进行复核,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须进一步开展病原学检测。病例诊断发生变更后,及时在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订正。
病例报告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血吸虫病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填写《血吸虫病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表1)。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完成个案调查后的2个工作日内将个案调查信息录入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专报系统)。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周审核上报的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
3.急性血吸虫病预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对急性血吸虫病实行单病例预警,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一旦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1例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含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即实时发出1条预警信号。急性血吸虫病预警信号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至省、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急性血吸虫病预警信号后,须进行核实,并在2小时内登陆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报告核实情况。
4.突发疫情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成立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血吸虫病医疗救治、现场处置和调查评估等相关工作。突发疫情判定标准、分级、应急响应与处理参见《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卫疾控发〔2005〕263号)。
(二)监测点监测。
在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包括县级市、区,下同)和三峡库区部分县设血吸虫病国家监测点(以下简称监测点),监测工作按未达到传播阻断县、达到传播阻断县和三峡库区三类地区分类开展。血吸虫病流行县的监测点以行政村为单位(流动人群及引进家畜监测可扩大范围),三峡库区的监测点以县为单位,均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附表2)。
1.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县。
(1)监测点选择。
每县至少选择1个能代表该县主要血吸虫病流行类型和疫情现状的行政村为固定监测点,原则上5年不变动。
(2)内容与方法。
①本地人群感染情况监测:每年10-11月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监测点6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并测定抗体效价,每个监测点至少调查500人,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接受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应不低于95%,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监测调查表》(附表3)。
②流动人群感染情况监测:每年对监测点所在县的高危流动人群开展血吸虫病监测,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受检人数不少于200人,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监测调查表》(附表4)。
主动监测:查病对象主要为来自和往返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员,重点是外来从事农作物种植与收割、水产养殖、水上捕捞以及工程建设的人员等。调查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筛查,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不低于95%。
被动监测:在监测点所在县选择3-5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1家县级综合医院或血吸虫病专科医院,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3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对到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咨询的流动人员,疑为血吸虫病的,哨点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并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血清学检测阳性者作病原学检查。暂不具备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哨点医疗卫生机构,由接诊医生开具转诊单(留存根),嘱咐患者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有条件的哨点医疗机构作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方法为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
③家畜感染情况监测:每年10-11月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同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以监测点的家畜为监测对象,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每个监测点随机抽查牛、羊、猪、马属、狗等家畜共不少于100头(不足或没有时计实数),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家畜监测调查表》(附表5)。
④钉螺监测:每年春季,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监测点的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进行钉螺调查,用手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GPS)测定每一个环境的经纬度。对捡获的钉螺进行死活鉴别,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情况,同时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调查表》(附表6)。
⑤野粪监测:监测的范围为牛、羊、猪、马属、狗等家畜或人群经常活动的野外环境,以及钉螺监测的区域。每年春季,捡获监测范围视野所见的野粪不少于100份(不足或没有时计实数),记录野粪种类,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血吸虫毛蚴,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野粪监测调查表》(附表7)。
2.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县。
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分有螺县、无螺县两类开展监测。
(1)有螺县。
有螺县系指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经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可,目前有钉螺分布或近5年曾发现钉螺的流行县。
①监测点选择。
每个县至少选择1个历史疫情或现有螺情较重的行政村作为固定监测点,原则上5年不变动。
②内容与方法。
<1>本地人群感染情况监测:每年10-11月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监测点6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并测定抗体效价,每个监测点至少调查300人,筛查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接受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应不低于95%,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监测调查表》(附表3)。
<2>流动人群感染情况监测:每年对监测点所在县的高危流动人群开展血吸虫病监测,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共检查人数不少于200人,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监测调查表》(附表4)。
主动监测:查病对象主要为来自和往返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员,重点是外来从事农作物种植与收割、水产养殖、水上捕捞以及工程建设的人员等。调查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筛查,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不低于95%。
被动监测:在监测点所在县选择3-5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1家县级综合医院或血吸虫病专科医院,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3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对到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咨询的流动人员,疑为血吸虫病的,哨点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并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血清学检测阳性者作病原学检查。暂不具备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哨点医疗卫生机构,由接诊医生开具转诊单(留存根),嘱咐患者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有条件的哨点医疗机构作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方法为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
<3>引进家畜监测:每年10-11月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同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在全县范围内以从其他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牛、羊、猪、马属、狗等家畜为监测对象,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进行检测,共检测引进家畜不少于100头(不足或没有时计实数),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家畜监测调查表》(附表5)。
<4>钉螺监测:每年春季,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监测点的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进行钉螺调查,用手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GPS)测定每一个环境的经纬度。对捡获的钉螺进行死活鉴别,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情况,有条件的同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调查表》(附表6)。
(2)无螺县。
无螺县系指已经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经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可,至目前至少已连续5年未发现钉螺的流行县。
①监测点选择。
每年至少选择1个钉螺输入或复现风险较大的行政村为流动监测点,一年一轮换。
②内容与方法。
<1>钉螺监测:每年春季,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监测点的历史有螺区、历史有螺区与无螺区的交界地带、钉螺输入风险较大的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如查到钉螺,用手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GPS)测定有螺环境的经纬度。对捡获的钉螺进行死活鉴别,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情况,有条件的同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调查表》(附表6)。
<2>流动人群感染情况监测:每年对监测点所在县的高危流动人群开展血吸虫病监测,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受检人数不少于200人,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监测调查表》(附表4)。
主动监测:查病对象主要为来自和往返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员,重点是外来从事农作物种植与收割、水产养殖、水上捕捞以及工程建设的人员等。调查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筛查,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不低于95%。
被动监测:在监测点所在县选择3-5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包括1家县级综合医院或血吸虫病专科医院,1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3家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对到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咨询的流动人员,疑为血吸虫病的,哨点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并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血清学检测阳性者作病原学检查。暂不具备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哨点医疗卫生机构,由接诊医生开具转诊单(留存根),嘱咐患者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有条件的哨点医疗机构作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方法为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
<3>引进家畜监测:每年10-11月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同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在全县范围内以从其他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牛、羊、猪、马属、狗等家畜为监测对象,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进行检测,共检测引进家畜不少于100头(不足或没有时计实数),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家畜监测调查表》(附表5)。
3.三峡库区。
(1)监测点选择。
重庆市和湖北省宜昌市的三峡库区各选择2个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在水上船舶往来较多、引进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动物植物可能性较大、距血吸虫病流行区较近的县设立监测点。
(2)内容与方法。
①钉螺输入风险监测:每年至少对5处以上存在钉螺输入风险的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开展钉螺调查,调查范围包括来往有螺区的船舶停靠地、码头、船坞,引进有螺区植物的转运地、种植地,引进有螺区家畜、水产品的中转地、养殖地等,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调查表》(附表6)。
②漂浮物监测:每年至少对5处以上与有螺水系相通、水流较缓的水域,打捞水面漂浮水生植物查找钉螺,填写《全国血吸虫病三峡库区监测点漂浮物监测调查表》(附表8)。
③流动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每年对监测点所在县的高危流动人群开展血吸虫病监测,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受检人数不少于200人,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监测调查表》(附表4)。
主动监测:查病对象主要为来自和往返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员,重点是外来从事农作物种植与收割、水产养殖、水上捕捞以及工程建设的人员等。调查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筛查,血清学阳性者采用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开展病原学平行检查。血清学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受检率不低于95%。
被动监测:在监测点所在县选择1-2家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对到哨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咨询的流动人员,疑为血吸虫病的,哨点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收集相关信息,并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血清学检测阳性者作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测方法为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一粪三检)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片)。
④引进家畜监测:每年10-11月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会同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对从其他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牛、羊、猪、马属、狗等家畜为监测对象,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进行检测,共检测引进家畜不少于100头(不足或没有时计实数),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家畜监测调查表》(附表5)。
(三)风险监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选择若干个行政村或一定区域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
1.监测范围。
每年的风险监测范围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确定,主要包括:上一年的新发有螺环境、或有感染性钉螺的环境、或钉螺面积与密度回升的区域、或人与畜血吸虫病感染率较高的地区;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环境变化的区域;大型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引起环境变化的区域;大规模人群迁徙或流动可能导致血吸虫病疫情的区域。
2.内容和方法。
(1)钉螺监测:每年春季,对监测点的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进行钉螺调查,用手持全球定位系统定位仪(GPS)测定每一个环境的经纬度。对捡获的钉螺进行死活鉴别,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活螺感染情况,同时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调查表》(附表6)。
(2)野粪监测:监测的范围为牛、羊、猪、马属、狗等家畜或人群经常活动的野外环境,以及钉螺监测的区域。每年春季,捡获此两类环境视野所见的野粪共不少于100份(不足或没有时计实数),记录野粪种类,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血吸虫毛蚴,填写《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野粪监测调查表》(附表7)。
根据钉螺监测和野粪监测情况,必要时可开展传染源监测。
根据风险监测结果,存在传播风险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
(一)数据收集与报告。
监测数据通过专报系统进行报告与管理。承担监测任务的县级疾病预防机构负责调查、收集和整理本县的监测点数据,于每年的6月15日和12月15前将监测数据通过专报系统上报,市级、省级疾病预防机构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逐级审核。
监测点因采用新的、更敏感的方法与作法,其病情、螺情、风险监测结果不作为考核当地防治工作的指标。
(二)资料分析。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汇总本省份常规监测、监测点监测、风险监测数据并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撰写年度监测报告,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治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完成全国年度监测报告,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防治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三)结果反馈。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将年度监测结果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并向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将年度监测结果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报国家卫生计生委,并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
四、质量控制
(一)培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师资培训;各省份对市、县级负责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承担监测点任务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具体从事监测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二)质量控制。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各阶段、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适时组织对各省份监测工作的督导和考核,包括组织领导、工作计划、人员安排、操作规程、检测能力、现场实施、资料整理和上报等,每年对血吸虫病检测试剂开展测评,对监测系统开展评价。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工作质量考核,每年抽取20%的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结果复核,进行质量评价。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参与辖区监测点现场工作并进行工作过程的监督与指导。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安排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监测点工作,明确职责任务,建立分工合作、层层把关的质控机制。
监测点数据、资料管理实行调查人员、填报人员、统计分析人员和审核人员负责制,各环节工作完成后其责任人应签名,以示负责。任何人不得弄虚作假或指使他人弄虚作假。
各监测点应当使用统一的血吸虫病检测试剂。
五、职责分工
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领导全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省、市、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领导本辖区的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并安排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全国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师资培训、质量控制和资料的汇总、分析与结果反馈。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血吸虫病监测的技术指导、培训、质量控制、资料汇总、分析与结果反馈。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血吸虫病监测的现场工作质量控制、资料审核与上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承担监测点任务,负责监测工作的现场调查,应将血吸虫病监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年度计划,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各省份可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省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本方案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修订版)》(中疾控疾发〔2011〕336号)同时废止。
附表:
表1 血吸虫病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表2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3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监测调查表
表4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监测调查表
表5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家畜监测调查表
表6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调查表
表7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野粪监测调查表
表8全国血吸虫病三峡库区监测点漂浮物监测调查表
表1 血吸虫病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一、基本情况
年度 患者姓名: 患儿家长姓名: 联系电话:
身份证号码:□□□□□□□□□□□□□□□□□□
性别:□ 1.男;2.女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病人属于:□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他地市;4.其他省;5.港澳台;6.外籍
现住地址: 省 市 县 乡 村 组(号)
户籍地址: 国 省 市 县 乡 村 组(号)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保姆;6.餐饮食品业;
7.公共场所服务员;8.商业服务;9.医务人员;10.工人;11.民工;12.农民;
13.牧民;14.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干部职员;17.离退人员;
18.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
文化程度:□ 1.文盲 ;2.小学;3.初中;4.高中或中专;5.大专以上
二、诊断与治疗情况
既往血吸虫病史:□0.无;1.有; 第1次确诊时间:( 年 月 日);
历史治疗次数: 次 。
本次诊断时间: 年 月 日
最终诊断为:□1.1日本血吸虫急性病例;1.2日本血吸虫慢性病例
1.3日本血吸虫晚期病例 2.0埃及血吸虫病;3.0曼氏血吸虫病;
4.0 其他;5.0诊断不详
临床症状(多选):发热□;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腹痛、腹泻或脓血便□;无症状□
确诊机构:□1.县级及以上血防等疾控机构;2.县级及以上综合或专科医院;
3. 乡镇血防站(组);4. 乡镇卫生院;5.其他
确诊机构名称:
IHA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ELISA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DDIA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COPT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DIGFA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血清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直肠镜检法检查结果:□0.阴性; 1.阳性;9.未检;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三、感染地点
本次发病前接触疫水日期:□1.明确,具体日期( 年 月 日);0.不清楚
感染地点:□1.明确;0.不清楚 (如填0,以下问题均不填)
感染地点环境名称:
环境类型(专业人员填写):□1. 沟渠;2. 塘堰;3. 水田;4. 旱地; 5. 滩地;6.其它
感染地点近1-2年内曾否进行过药物处理(专业人员填写):□0.否;1.是
本次感染接触疫水的方式:□1.抗洪救灾; 2.农业生产; 3.捕鱼捞虾; 4.放牧与割草;
5.洗涮用品; 6.玩水游泳; 7.洗手、脚; 9.其它
同期接触疫水人数:□ 0.不清楚;1.明确,具体人数( )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 年 月 日
一、监测县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年度:_______ 省 市(区) 县 监测点所在县国标码:□□□□□□
地理位置(县疾控机构经度纬度,单位为:度(°),坐标系统采用WGS84):
经度□□□.□□□□□; 纬度□□.□□□□□
监测地区(单选)□: 1.未达到传播阻断县;2.传播阻断有螺县;
3.传播阻断无螺县;4.三峡库区(如选4,以下问题可不填)
2.疫情情况
(1)主要流行类别:□ ①湖沼型,②水网型,③山丘型
(2)所属疫情类别:□ ①疫情控制,②传播控制,③传播阻断,④消除,⑤非流行区
(3)钉螺分布情况;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平方米;
当年现有钉螺面积: 平方米,末次有螺的年份: 年
二、监测点所在村基本情况(三峡库区监测点可不填)
1.基本情况
监测点地址: 省 市(区) 县 乡(镇) 村
监测点所在村国标码:□□□□
地理位置(村委会经度纬度,单位为:度(°),坐标系统采用WGS84):
经度□□□.□□□□□; 纬度□□.□□□□□
户数: 户; 户籍人口数: 人; 常住人口数: 人
监测类型(可多选):1.监测点监测□;2.风险监测□
2.疫情概况
(1)主要流行类别:□
①垸外湖汊亚型,②垸外洲滩亚型,③垸外洲垸亚型,④垸内亚型,⑤水网型,⑥平坝亚型,⑦高山峡谷亚型,⑧丘陵亚型,⑨其它
(2)钉螺分布情况;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平方米; 当年现有钉螺面积: 平方米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 年 月 日
表3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监测调查表
年度:_______ 监测点所在县国标码:□□□□□□ 监测点所在村国标码:□□□□
组号 | 户号 | 个人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业 | 血清学结果 | 病原学结果 | 是否 | |||
编号 | (年月日) | 定性结果 | 抗体效价 | Kato-Katz | 孵化 | 未作病原学检查原因 | 给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性别:1.男,2.女;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保姆;6.餐饮食品业;7.公共场所服务员;8.商业服务;9.医务人员;10.工人;11.民工;12.农民;13.牧民;14.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干部职员;17.离退人员;18.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
血清学定性结果:0.阴性,1.阳性; 抗体效价:出现凝集反应的最高抗体效价,(包括阴性血清样本中1:5出现的凝集反应),例如填5,10,20……,无凝集反应填0 Kato-Katz:阴性填0,,阳性填3张KATO片合计检出虫卵数,未检填9999 孵化:0.阴性,1.阳性,9.未检 未病原学检查原因:0.非应检;1.外出;2.拒检 是否给药:0.否,1.是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 年 月 日
表4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流动人群监测调查表
年度:_______ 监测点所在县国标码:□□□□□□ 监测方式:□ 1.主动监测;2.被动监测
监测机构名称:____ __ 监测机构类别:□ 1.疾控机构;2.医疗机构
个人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业 | 电话号码 | 户籍地 | 血清学方法 | 血清学 | 病原学结果 | 未病原学检查原因 | 是否 | 外地人来自何地 | 本地人去往何地 | |
编号 | (省名+县名) | 结果 | Kato-Katz | 孵化 | 给药 | (省名+县名) | (省名+县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性别:1.男,2.女;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员保姆;6.餐饮食品业;7.公共场所服务员;8.商业服务;9.医务人员;10.工人;11.民工;12.农民;13.牧民;14.渔(船)民;15.海员及长途驾驶员;16.干部职员;17.离退人员;18.家务及待业;19.不详;20.其他
血清学检查方法: 1.IHA; 2.ELISA;3.DDIA; 4.COPT;5.DIGFA; 6.其它 血清学结果:0.阴性,1.阳性; Kato-Katz:阴性填0,阳性填3张KATO片合计检出虫卵数,未检填9999;孵化:0.阴性,1.阳性,9.未检 未病原学检查原因:0.非应检;1.外出;2.拒检 是否给药:0.否,1.是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 年 月 日
表5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家畜监测情况调查表
年度:_______ 监测点所在县国标码:□□□□□□ 监测点所在村国标码:□□□□
户号 | 畜主 姓名 | 畜编号 | 家畜 来源 | 何处引进 (省名+县名) | 家畜 | 孵化结果 | 处置方式 | ||
畜别 | 性别 | 月龄 | |||||||
注:家畜来源:1.本县; 2.引进 畜别:1.牛,2.羊,3.猪,4.马属,5.其他 性别:1. 雄性,2雌性
孵化结果:0.阴性,1.阳性,9.未检 处置方式:1.投药,2.宰杀,3.未处理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 年 月 日
表6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监测调查表
年度:_______ 监测点所在县国标码:□□□□□□ 监测点所在村国标码:□□□□ 面积单位:平方米
环境 编号 | 环境 名称 | 经度 (度) | 纬度 (度) | 环境类型 | 植被种类 | 环境 总面积 | 调查方法 | 调查面积 | 查出有螺面积 | 调查框数 | 有螺框数 | 捕获总螺数 | 活螺数 | 感染螺数 | 感染螺框数 | 感染螺面积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 | ||||
总面积 | 新发面积 | 复现面积 | 检测活螺数 | 检测混合样本数 | 阳性混合样本数 | ||||||||||||||||
注:经纬度最少保留5位小数 (坐标系统采用WGS84) 调查方法:1.系统抽样,2.环境抽样
环境类型:1. 沟渠2. 塘堰 3. 水田4. 旱地 5. 滩地 6.其它 植被种类:1.杂草,2.芦苇,3.树林,4.水稻,5.旱地作物,6.其它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
表7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野粪监测调查表
年度:_______ 监测点所在县国标码:□□□□□□ 监测点所在村国标码:□□□□
环境 编号 | 环境 名称 | 环境类别 | 野粪 编号 | 采集日期 (月日) | 野粪 种类 | 病原学检测结果 |
注:环境类别:1.钉螺监测环境,2.人、畜经常活动场所
病原学检测结果:0.阴性,1.阳性,9.未检
野粪种类:1.牛粪,2.羊粪,3.猪粪,4.马属粪便,5.狗粪,6.人粪,7.不明或其他粪便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 年 月 日
表8 全国血吸虫病三峡库区监测点漂浮物监测调查表
年度:_______ 监测点所在县国标码:□□□□□□
水域编号 | 水域名称 | 经度 | 纬度 | 调查日期 (月日) | 漂浮物重量 (KG) | 螺数 (只) | 钉螺数 (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经纬度最少保留5位小数,单位为:度(°)(坐标系统采用WGS84)
填表人: 填表日期 :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