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 “战袍”一穿,我们就是战士!
为筑牢基层防线,在这次战“疫”中,十堰市疾控中心主动将战线前移,在城区四区派驻了6支应急处置组,而现年58岁的老党员王忠明就是派驻张湾区的应急处置组组长,他带病和队员们坚守一线整整20天,一家五口分别在三个地方度过了这个非同寻常的春节。
若有战,召必回
2020年1月21日,正在休假的王忠明同志带着妻子刚刚回到老家,就接到单位通知:全体应急队员明日全部到岗,24小时集结待命。
他的家乡在山区,雪越下越大。妻子担心的说:“要不,你给单位请请假,现在天快黑了,雪也下的大,路不好走,实在太危险了!”。他焦虑的说:“现在是啥时间了,如果不是情况严重,单位怎么会发如此紧急的通知呢!你说这个时候,我怎么能提出请假要求呢!”
在他心里,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疾控卫士,疫情就是集结令。于是他翻出手机电话本,挨个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找车回十堰。在他好说歹说下,终于搭上了一辆车。山间弯道太多,路面又太滑,一路情况不断,走走停停,原本三小时的路程,硬是走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他精神抖擞、准时到岗。
若有险,让我上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驻守一线的“白衣天使”,那么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就是在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第一道关口上冲锋陷阵的战士,哪儿有确诊或疑似病人,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正有初三的一早,王忠明接到指令:传染病医院收治一名患者,马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出发,到达现场。在隔离区门口,他把队友拦在门外,坚持由自己进去。理由是有的队员孩子还小需要照顾,有的才参加工作自己都还没长大,而自己都快退休了,是一名老党员,应该发挥作用了。
执拗的他穿好防护服,一步步迈入隔离区。队员们望着他,内心也一阵阵担心和紧张起来,这个未知的病毒到底有多顽劣啊!
与患者对话并不轻松,抵触和厌烦是有些患者的本能反应。面对王忠明的询问,患者有所顾虑,不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一个半小时就这样耗过去了。身穿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胶鞋、戴着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的他,又热又闷,怎么办?查清、查实、查全,才能准确排查密切接触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他冷静思考了一会,决定以退为进。必须把密切接触者找出来,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走出隔离区,他脱掉防护服,辗转找到患者的好友,并将他接到传染病医院,让好友与他本人通话劝说,并与好友一道为他购买生活用品,王忠明带着生活用品再次进入现场。他诚恳的态度让患者心生感动,在耐心劝说下,患者心理压力不断减轻,终于全盘道出。好一番折腾,等他们结束时已经两点了,这时才想起肚子饿了,湿掉的衣服竞然也被寒风吹干了。
若有恙,我自扛
疫点消毒是他们组承担的另一项艰苦的工作。身负20公斤的喷雾器,最高峰时一天处理20多个疫点,全靠一步一步走出来。消毒水刺激的味道和形成的喷雾,总是通过防护装备,总是熏的眼泪直流、嗓子发红。
连续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王忠明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患了。病程很快加重,左下肢麻木,左脚走起路来非常吃力。他的异常很快被领导和同事发现了,大家都劝他休息。他摆摆手、摇摇头说:“没事没事,老毛病,过两天就好了”。而事实是,他悄悄从家取回便携式辅助腰椎治疗仪,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它系在腰间,虽然一戴就是一整天,顶着背弯不下去,依然很吃力,但他却全力投入到每一天工作中。
在流行病学调查一线、在疫点消毒的现场、在技术指导的
场所里总有他和队友们忙碌的身影。自1月22日以来,王忠明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坚守抗疫第一线20天,开展流调120个,消毒疫点200个,面积20000平方米,密切接触者排查1000余人。
这期间,他作为姥爷没能去看外孙一眼,妻子被留在他的老家,天天盼着他能回去。家,已成了他和队友们最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丈夫或妻子,但“战袍一穿,我们就是战士,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只有疫情不结束,我们就将继续坚守到底!”王忠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