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面对疫情,他们没有退路
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战“疫”。而在这场战“疫”中,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他们不能呆在家里作“贡献”,也不能远离疫源地求自保,除了不顾一切,除了舍生忘死,除了直面风险,他们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只有背水一战。因为这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的使命。
确诊病例床前流调,可疑对象溯源追踪,出院病家终末消毒,没有哪一项不是处于被传染的高风险之中。疫战打响,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社区,处处可以看到他们冒险“逆行”的“自由”身影。
荣先兵,57岁,中共党员。驻守阵地:纪南文旅区。从大年初一起30多天来,每天穿梭在纪南文旅区各个社区、村组和医学观察点。培训、督导、排查,不马虎一次方案解读,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要想在短时间内教会群众如何正确消毒、如何有效隔离,如何保护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部份村民卫生意识淡薄,不配合、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时有发生,大到社区村组的封闭方案,小到口罩的正确使用,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讲解、指导。对于各个留观点的疑似病人,一边安抚情绪,一边耐心普及相关知识。
至于自身防护,一只口罩勤洗手,仅此而已。大多数处于一线的疾控工作者,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防护服去每天更换,更谈不上护目镜,N95了,潜在的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其左右。但他们依然迎难而上,逆风前行。
李长征,41岁,中共党员。驻守阵地:荆州区弥市镇。
吃在一线、住在一线、守在一线,从早上八点忙到晚上八点,这就是李长征目前的战地作息时间表。
“李科长,这么多天弥市的战斗的苦不苦?”他的回答竟是“这和当年援藏比起来,真不算什么!”这位2001年退伍的老兵,继续保持着军人特有气质和“硬气”。在密切接触者排查中,他既循循善诱,又抽丝剥茧,逐一排查潜在的密切接触者,阻断更大范围的传播。李长征经常要沿着这些确诊者曾经走过的地方,反复梳理来龙去脉,他们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密切程度如何?这样的工作不仅要求“身到”,更是要“心至”。坚实的脚步考量20多个村组防控点的各项措施,有效阻止疫情向农村蔓延的势头。
进入驻点后,李长征和所有疾控人一样,没有时间操心家里的妻儿,也顾不上年迈的父母,只有一心专注于基层防控。以往习惯于每天的回家的感觉,如今已成为一种奢侈。
刘圣昔,53岁,中共党员。驻守阵地:高新区。
“与居民交流最好保持一米距离,手千万不要触摸脸、眼睛,回家记得先洗手”这位每天往返在高新区各个医学观察点、社区、交通防控卡点开展督导检查工作,耐心为基层防控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的人就是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刘圣昔。
2011年5月,咸宁通城县突发山洪,刘圣昔火速赶到通城县实施紧急供水救援,2013年,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刘圣昔参加紧急供水救援行动,今天,这位湖北省最美红十字志愿者,作为荆州疾控第一批下沉到各基层的先遣队员,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按照全市统一防控方案,每天穿行在高新区各个医学观察点、社区卫生院,查看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登记、强化医务人员防控观念、落实各项消毒措施,细查细搜密接人员。从专业角度督导每一个防控点,找问题,提方案,想对策,刘圣昔说,“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只要我们牢牢守住这个阵地,就会有效遏制疫情蔓延”。
下沉到基层的疾控工作者,虽然没有在病房里直接与死神较量,也没有负压实验室里憋气的煎熬,但他们的默默无闻和扎实有效地付出,却为切断传播途径,彻底打赢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阻击战、攻坚战、歼灭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