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共修甲兵 偕行战“疫” ——记疫情中的恩施州疾控中心天津援恩专家团队
从天津到恩施,从渤海湾到武陵山,从一马平川的海河干流到崇山峻岭的清江画廊,距离有多远?打开中国地图看一看,1600多公里,“道阻且长”;打开两地人民的心扉看一看,手拉手心连心,“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湖北成为战“疫”中心区。全国各地,白甲战士纷纷披挂请缨,逆行出征湖北,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宏大画卷在湖北省全境急速铺开。
2020年2月1日以来,12名天津专家先后抵达恩施州疾控中心,与我们一起并肩携手、同心战疫。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以科学严谨、真诚无私、敬业奉献的精神,用辛勤的汗水,以脚丈量恩施的热土,以爱书写友谊的篇章。
一、直面疫魔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病例确诊最关键的一环,标本处置、移液加样、灭活病毒、核酸提取……一个个环节序贯进行,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十分考验体力和耐力。更关键的是,每天与高致病性病毒反复多次近距离接触,要面临极高的感染风险。
2月1日凌晨5点,杨东靖、庄志超、李龙、郑旭坤4名专家跨越千里抵达恩施。稍作安顿,下午便进入实验室紧张工作,至今一直奋战在一线。暴露在检测样本的高危风险下,他们却丝毫不退缩。
李龙(左上)、庄志超(右上)、杨东靖(下)
43岁的杨东靖是这支先遣队的队长。2月12日上午见他,他和团队一起,在实验室已经做了近200例核酸检测,“最忙的是下午和晚上,那时各县市的样本集中送过来了。最多时我们一天要做近800份样本,这个数据在全省当日工作量中都是排在前面的”,杨东靖说。
每天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最晚要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结束全天工作,这种工作节奏和强度,杨东靖他们已经习以为常。
郑旭坤是位“90后”女专家,也是队员中年龄最小的。在负压实验室里工作,每天与病毒“亲密接触”,要穿上笨重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N95口罩,时间一长,就会缺氧,但她和同事还要进行提取样本、试剂配制、结果分析等精密操作。往往历经5~6个小时,一个检测结果出来后,整个人早已精疲力尽。
2月13日李妍、谭昭麟的到来,检测力量进一步加强。
天津检验专家的陆续就位,充实了州疾控中心检测力量。而且通过他们的交流指导,工作质量更上层楼,疫情防控和临床诊治更好的做到了有机融合、无缝对接。
近两个月时间里,他们六人始终与恩施同仁一起并肩连续作战,一日又一日,他们反复重复着高风险、高强度、极枯燥的工作任务。
二、“疫”线侦察
临床医护减少患者存量,疾控人员控制患者增量。如何控制增量?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流行病学调查是其主要法宝。通过流调,为疫情防控的科学决策提供关键依据,控制传染源,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播,使人群得到最大保护,这对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
为了加强恩施的流调力量,司福德、齐威、张新颖3位专家,先后跨越千山万水,驰援恩施。
他们是流调专家,可他们不仅仅干流调的事情。
司福德一到恩施就融入快节奏工作中。2月13日至今,他的日程一直排得满满的,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督导、重点单位防控指导、隔离病区设置管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撰写、应急演练剧本策划……34天,他几乎跑遍了恩施州8县市的重点单位、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点,有些地方反复去过多次,他总说“我们是来交流和学习的,每次下现场都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2月28日,某隔离病区现场流调,分析数据、撰写报告,一干就是连续20多小时,直到29日凌晨4点,司福德还在一边揉着眼,一边核对流调资料,看他这么辛苦,恩施同仁不禁心疼,“你一直都没休息,先睡会儿吧,别陪着我们一起熬了。”“没事儿,我是参加流调的一员啊,没出调查结果、没完成调查报告怎么能休息呢!”。他常常说,“你们千万不要把我当客人,我和你们一样,是一线战士”。
司福德(左二)
齐威、张新颖作为国家流调巡回督导工作队员,从2月18日踏上恩施的土地开始,还没来得及适应恩施的天气,就先开启了节奏紧密的工作模式。她们每天都在奔波,奔赴各县市与当地流调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深入现场模拟病例走过的路,寻找着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和传播链;同时也对每个县市的流行病学报告进行质控。她们俩常互相勉励,“作为疾控人,既然我们加入到了恩施州的抗疫队伍中,就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一份力量”。
张新颖(左一)与齐威(左二)
2月22日是齐威的生日,一大早俩孩儿电话送来祝福,孩子们为她的生日准备了很久,可是驰援湖北的集结号将她带到了恩施,两处春光里,“居人思客客思家”。上午她继续奔忙在一线;下午同队友一起参加视频培训会学习。路上,她们队长说要送生日礼物给她,在路边一个加油站不许进门的小店里,队长隔着玻璃选了一包枣夹核桃送给她,这是一个特殊的生日蛋糕。“异地他乡,一个人,简陋的生日,你后悔吗?”“不后悔,千里之外,战疫一线,队友祝福,我觉得这个生日很别样。”
现场流调像警察破案,要细致、缜密,要不厌其烦、反复勘察,极为繁琐和枯燥。又像敌前侦察,流调人员长时间接触密切接触者,这里面有的就是潜在的患者,所以时时暴露在未知的风险中。
就是这样的繁琐、枯燥和风险,伴随了司福德、齐威、张新颖在恩施的大多数时间。
三、纵深杀敌
消杀是疫情现场处置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消毒是针对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是一个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致病微生物从而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过程。消杀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现场消毒的范围、对象和时限,然后肩背手推笨重的消杀装备,在浓浓的含氯消毒剂刺鼻气味里挥汗如雨,他们干的活儿,可以说就是最有专业技术含金量的脏活、累活、苦活;同样,他们也要直面疫源地环境中及物品上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高风险时刻存在,可以说他们就是直捣敌人巢穴的刀锋战士。
战“疫”之初,恩施州疾控中心就组建了消杀小组,这是一支三人轻骑小分队,他们担负着全中心每天的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并根据需要不时出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完成消杀指导和终末消毒任务。人员少,任务重,他们忙得够呛。
王伟、田继锋、孟庆贺三位消杀专家神兵“天”降,轻骑小分队喜出望外。三人扩容成六人,更重的工作任务等着他们。
王伟(左二)
孟庆贺(左二)
田继锋(左一)
消杀分队需要随时待命、随时应战、随叫随到。他们经常需要在凌晨进行终末消毒。一声令下,他们第一时间穿上防护隔离服,快速去到疫点疫区和密接人员的住处,对所有内环境、物品、车辆等进行终末消毒。
“第一次凌晨出战的时候,我感觉南方冬天的夜晚又湿又冷,夜风刮在脸上像刀割……说实在话,觉得跟消杀这个词最早的含义颇为合拍”,孟庆贺、王伟如此回忆自己第一次消杀夜战。现在的他们,已经完全感觉不到那种深夜的湿冷了,因为已经习惯了。
除了自身直接从事现场消杀工作,他们还要进行培训指导。他们与恩施同仁一起,对辖区八县市39个重要场所消毒工作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共同提交了《恩施州各县市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消毒技术指导工作报告》。他们还给社区居民予以指导,并为蓝坤医疗废物处置有限公司的医疗废物运输人员培训个人防护知识,讲解消毒技术要领与消毒剂配制注意事项。
2月15日,气温骤然降低,雨雪霏霏。王伟、田继锋冒着雨雪,对恩施城区出现过病例的小区逐一走访,指导居民做好科学消杀,同时指导居家隔离人员实现有效隔离。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2点,整整持续5个小时,他们马不停蹄,连午饭都没顾得上吃。居民听见屋外有人说普通话,得知是天津专家来了,他们陆续推开窗户,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争相在窗口挥手致意,高喊“恩施加油,感谢天津”。田继锋说:“当时我就流泪了,记忆深刻!我们是个大家庭,你有难了我来帮,我有事儿你帮我,我们亲如一家人。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定可以携手过关!”
终末消毒、走访指导,现场奔波不是他们任务的全部。他们也会在办公室伏案苦熬,他们与消毒技术小组、恩施同仁一起,思考、整理、敲定最符合恩施本土实际的消毒方案、科普指南,这也是他们的日常。他们编制了包括18个消毒技术指南的《恩施州复工复产新冠疫情防控消毒手册》,还有《精准消毒切断传播途径,过度消毒损害身体健康(重点场所消毒知识科普版)》《科学消毒,防止过度(常用消毒剂安全使用明白纸)》《恩施州一般公共场所、城镇农村居家消毒指南科普版(试行)》……一份份文件,无不浸透着孟庆贺、王伟他们的心血,那是他们一遍遍反复讨论修改的结晶。
四、“疫”线教学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终将很快过去,作为白甲战士,天津的专家们终将回到他们自己驻守的防区。他们每个人都在思考着,在自己离开恩施之前,一定要更多的为恩施留下点儿什么。
于是,一场场倾囊相授的“疫”线教学培训次第拉开帷幕。他们做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准备,可是他们却总是倾心倾力,不断播撒甘霖。
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撰写,是司福德讲授的主题,为了能让1小时的授课更结合恩施实际、更生动更接地气,司福德熬夜修改课件,不断与恩施同仁交流,140页减到50页,又增到70页,反复斟酌。为了更好互动,他还专门学了一些恩施方言。大家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上台讲一小时,总得让听的人学到点什么吧,我还是再看看吧!你们也帮我看看,我这么说合适么,他们能听明白么?”
齐威,做现场流行病学培训。培训什么内容好呢?她一直在思考。课件做了很多版,她自己都不太满意,总觉得要么专业性太强,要么没有针对性。她想到天津宝坻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和动车客运段乘务车间疫情,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案例。她决定用案例说方法,将现场流行病理论知识和两例案例结合起来做成课件,娓娓道来,条分缕析,融入实际的流调技巧,培训效果出奇的好。
孟庆贺,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消毒与个人防护相关知识》为题进行培训,他与王伟、与消毒技术小组、与恩施同仁反复讨论,不断打磨课件,仔细分析要讲的内容,结合援恩期间各种消毒现场实际工作进行验证、还原和升华,最终呈现给恩施同仁的是一次次逻辑绵密、层层推进、深入浅出的讲座。
……
他们是整个队伍的缩影,类似的故事很多。
在新冠战疫关键时刻,这些天津专家逆行而来,与我们同心战疫;在战疫胜利在望的时刻,他们又以毫无保留的教学培训和交流讨论助我们提升业务水平。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他们,既授我们以鱼,也授我们以渔。
五、感念于心
越千山万水,第一次来到恩施,他们却无暇欣赏大美山川。待到战“疫”胜利之日,他们却将回到天津。诗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无以为报,但愿永好。
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
杨东靖,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微生物研究室;
庄志超,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研究室;
李 龙,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室;
郑旭坤,天津市南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司福德,天津市蓟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
王 伟,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
孟庆贺,天津市北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副主任;
田继锋,天津市蓟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科;
李 妍,天津市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
谭昭麟,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研究室;
齐 威,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部;
张新颖,天津市红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科。